首頁

研究論文
字級:

研究論文

(以研究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)

專書、專書論文與期刊論文

巴蘇亞.博伊哲努。2005。〈什麼是原住民族文學〉。《中外文學》34卷4期:171-192。
巴蘇亞.博伊哲努。2008。〈出入創作與論述之間的原住民文學健筆:瓦歷斯.諾幹〉。《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》3期:31-63。
巴蘇亞.博伊哲努。2009。〈第十三講 民族發展時期的原住民族文學〉。《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(下)》。台北:里仁書局。頁847-1029。
李魁賢。1996。〈「中堅」或者「精銳」――讀「當代台灣詩人新作展」專輯〉。《中外文學》24卷10期:143-146。
汪其楣。2002。〈探索席慕蓉與瓦歷斯.諾幹「想念族人」詩作中的「邊緣光影」(上)〉。《藍星詩學》13期:211-223。
汪其楣。2002。〈探索席慕蓉與瓦歷斯.諾幹「想念族人」詩作中的「邊緣光影」(下)〉。《藍星詩學》14期:189-210。
林于弘。2002。〈一個原住民老師的童詩寫作――以瓦歷斯.諾幹為研究對象〉。《台北師院語文集刊》7期:55-81。
林于弘。2003。〈「年度詩選」中的原住民書寫現象〉。《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.人文藝術類》16卷2期:1-24。
林文馨。2008。〈原住民現代詩中的後殖民書寫――以瓦歷斯.諾幹《想念族人》、《伊能再踏查》為例〉。《台灣詩學學刊》12期:159-183。
林姵吟。2015。〈語言、文化與認同:台灣的羅馬拼音及其意涵〉。《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》12卷2期:191-233。
洪士惠。2005。〈壓迫與吶喊:都市反支配力量對原住民文學的影響〉。《中外文學》33卷9期:143-160。
奚密。1996。〈從透明的海岸出發――「當代台灣詩人新作展」〉。《中外文學》24卷11期:140-147。
浦忠成。2003。〈原住民文學發展的幾回轉折──由日據時期以迄現在的觀察〉。《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.評論卷(上)》。台北:印刻。頁95-124。
笹沼俊暁。2014。〈「現代文學的終結」後,邊陲語言能做什麼?――瓦歷斯.諾幹與李維英雄〉。《多元文化交流》6期:89-103。
郭菀玲、關弘征、謝樹寬記錄。1992。〈混聲合唱――台灣各族裔作家對談紀實〉。《中外文學》21卷7期:6-47。
陳芳明。2008。〈複數記憶的浮現:解嚴後的台灣文學趨向〉。《思想》8期:131-140。 陳建甫。2003。〈震災經驗、重建行動與社群認同――以南投九二一重建區不同世代原住民為例〉。《台灣鄉村研究》1期:43-71。
陳翼漢、王嵩山。2005。〈網路、時間觀與社會文化實踐〉。《博物館學季刊》19卷3期:25-40。
彭小妍。1994。〈族群書寫與民族/國家――論原住民文學〉。《當代》98期:48-63。
楊照。1998。〈文化的交會與交錯──台灣的原住民文學與人類學研究〉。《夢與灰燼: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》。台北:聯合文學。頁231-250。
葉靜謙。2008。〈鮭魚溯源――試論瓦歷斯.諾幹《想念族人》的現實關懷〉。《逢甲中文學刊》1期:225-246。
董恕明。2003。〈微風的力量,大地的芳華──試論八、九○年代台灣原住民詩歌中重構主體的樣態〉。《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.評論卷(下)》。台北:印刻。頁212-234。
董恕明。2005。〈番刀的爽利,山林的溫柔──試論瓦歷斯.諾幹的「戰鬥」書寫〉。《文采風流:2005台中學研討會論文集》。台中:台中市文化局。
董恕明。2014。〈文學的「彈性」――以奧威尼.卡露斯〈淚水〉、夏曼.藍波安《天空的眼睛》和瓦歷斯.諾幹《城市殘酷》為例〉。《新地文學》29期:118-138。
詹閔旭、徐國明。2015。〈當多種華語語系文學相遇:台灣與華語語系世界的糾葛〉。《中外文學》44卷1期:25-62。
熊貴藍。2013。〈邊緣戰鬥:瓦歷斯.諾幹的後殖民批判空間〉。《世新中文研究集刊》9期:71-109。
劉育玲。2009。〈口傳文學與作家文學的三重對話――以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為考察中心〉。《中外文學》38卷3期:235-275。
魏貽君。1994。〈從埋伏坪出發──專訪瓦歷斯.諾幹〉。《想念族人》。台中:晨星。頁206-235。
魏貽君。2000。〈地牛踩不斷的番刀──試論瓦歷斯.諾幹九二一地震前後的部落發聲策略轉折〉。《台中縣作家與作品論文集》。台中:台中縣立文化中心。頁235-275。 魏貽君。2003。〈尋找認同的戰鬥位置︰以瓦歷斯.諾幹的故事為例〉。《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.評論卷(下)》。台北:印刻。頁97-145。

碩博士論文

伊象菁。2002。《原住民文學中邊緣論述的排除與建構――以瓦歷斯.諾幹與利格拉樂.阿烏為例》。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吳宛憶。2008。《抗爭與回歸――原住民自辦刊物《原報》《獵人文化》的文本分析》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吳思翰。2012。《地圖與鏡子――論瓦歷斯.諾幹與夏曼.藍波安的離返路徑與精神圖像》。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。
李佩霖。2012。《認同與回歸――泰雅族作家作品研究》。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。
奉君山。2010。《為什麼原住民文學?――1984迄今原住民文學對台灣民族國家建構的回應與展望》。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。
黃秀閑。2011。《原住民飲食書寫的文學/化性:以瓦歷斯.諾幹、亞榮隆.撒可努、夏曼.藍波安為觀察核心》。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董恕明。2003。《邊緣主體的建構――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》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。
廖婉如。2007。《祖靈的凝視:瓦歷斯‧諾幹作品研究》。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。
熊貴藍。2013。《Atayal Balai――真正的泰雅人:瓦歷斯.諾幹的文學獵場》。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。
劉錦燕。2002。《後殖民的部落空間――析論瓦歷斯.諾幹「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」的主體建構》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。
魏貽君。2007。《戰後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學形成研究》。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。
蘇玉筑。2010。《當代台灣「大台中」書寫――以中、彰、投四縣市作家作品為探討對象》。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。

英文論述

Craig, Smith (2012), “Aboriginal Autonomy and Its Place in Taiwan's National Trauma Narrative,”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4.2: 209-240.
Gwennaël, Gaffric (2012), “Book Reviews: Sandrine Marchand, Sur le fil de la mémoire : littérature taïwanaise des années 1970-1990,” Perspectives Chinoises 119: 100-101.

Hai, Ren (1998), “The Displacement and Museum Representation of Aboriginal Cultures in Taiwan,” Positions: Asia Critique 6.2: 323-344.
Huang, I-min (2015), “Conclusion: Ecopoetry,” in Linda Hogan and Contemporary Taiwanese Writers: An Ecocritical Study of Indigeneities and Environment, London: Lexington Books, 121-146.
Yang, Ming-tu (1998), “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f Taiwan,” in Literature of Nature: An International Sourcebook (ed. Patrick D. Murphy), Chicago: 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, 304-312.